悄然與偶遇

將採集而來的聲景,後製剪輯的今日,作為創作者身旁觀察者的我,在側聆聽。閉上眼,感受。任音聲將我拾回,記憶漂遊至尼泊爾的那片光景。

一如這破題文句的排列,一切都是從故事的末端開始的。很多事物,唯有經由回望,才能深刻明白,前行的距離。

聲音於畫面採集於加德滿都近郊

Shivapuri Nagarijun國家公園內的高山人工湖Dhap Dam


每每看著Jez,著手處理起採集而來的聲音⋯將捉捕而來的聲音轉換成材料這歷程,光是用文字試圖描述,就感到超乎現實的不尋常。但這卻是他日復一日的習作。為了與和我一般的閱讀者,故事先插播至處理採集聲音的工作程序,好明白那分如魔術般的不可思議。

步驟一:「處理」無形之聲與音。

白話而言,那就好比有人將來自未來的橡皮擦,探入腦中,把記憶中出現的多餘陰影擦拭、修飾。那些聲音片段,就如此,被整理的乾淨、俐落,鮮明立體起來。

步驟二:當材料都「處理」完成後,就可以開始「配料下菜」。

先將「清潔」後的自然環境聲景片段備著,在依照呈現的主題挑選配菜。主旋律時而襯著音樂,時而留白。用視覺來比喻,就好比一張又一張的賽璐璐,不厭其煩地被用千千萬萬種的交叉組合嘗試疊合著。顱內畫面於是被刻畫的立體深邃,彷彿再度身歷其境自己曾有的回憶。如夢,卻無比真實。感知被擴大了,畫面被增添更多的曼妙色彩。然而在真正「上菜」時機到來前,我們都還不知道最終成品的模樣。

換言之,在報名參與的你/妳們入席前,這些聲音材料尚有百花繚亂的可能,正有機變化著。每一次的呈現,都僅僅是為了眼前人而設想準備,換言之是一場場 #一期一會 的演出。於是,「創造」之於我們,不在單單是名詞、概念,而是雙向的互動,真真實實的「動」詞。它不在被時間束縛定義,且永無休止的「形」變著。

這些採集而來的聲與音,將帶領我們重回那些悄然與偶遇裡。

在山頭間行腳,遇見的羊群、朝氣滿滿的童子軍團隊;在街道上,撞見的合唱樂曲。進一步瞭解才明瞭,那是一群虔誠人們,練習奉獻給光的樂曲。那份帶著喜悅充滿的歌聲,將平安滲入節奏裡,儘管是隻字未瞭的異曲,身體很誠實,聽了會不自覺地跟著搖擺,舞動⋯;還有還有,在宗教古城區,我們殷切期盼的chanti聲怎樣也找不著,卻在放棄之餘,從遙遠的街角傳來。深夜裡,一席小沙彌誦念聲響,將我們步伐吸引,牽引至古老的藏傳佛教寺廟。將我們冷透的身軀,一股腦地浸進溫泉裏般,身心毛細孔都乍然暢通,暖和起來。

留在感知肌理、記憶裡的,是一種無以名狀恩典般的溫暖,遲遲不散。於是將發現自己正欲求、眷戀著,各樣貌的音與聲。

我總是如此感受的,也許在萬物之間,有更大的自然意識存在,或未盡的緣份驅使,使我們有種迫切。迫切於創造與分享。



Previous
Previous

尼瓦曆光節

Next
Next

旅程的起點